對鬼島工寮翻譯的文章有興趣並想加入協力翻譯的朋友們,請email聯絡我們!

對鬼島工寮翻譯的文章有興趣並想加入協力翻譯的朋友們,請email聯絡我們!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錯謬的批評與批評的錯謬——駁 Orange Nick先生的〈馬克思能解決21世紀的問題嗎?〉


施北鄉

由於遲了好幾日才讀到Orange Nick先生發表於《自由時報》的〈馬克思能解決21世紀的問題嗎?〉一文,因而這篇回應可以說有些遲到。

一篇錯亂的批評


Orange Nick先生此文據說是對於洪鎌德先生評介法國經濟學者托瑪‧皮克梯(Thomas Piketty)的《21世紀資本論》(Le capital au XXI’e siécle)所寫就的〈馬克思在21世紀初復活了嗎?一文的商榷,然而因為Orange Nick先生文意的混亂,其實通篇讀來頗令人搞不清楚他所要商榷的對象,究竟是洪鎌德,或者是皮克梯,還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譬如,其首段說對於洪德謙看法有不同意見,第二段則主力批評馬克思的觀點,中段卻突然跳躍商榷在洪鎌德先生文章中未曾出現的論點:馬克思將在21世紀復活,從而持續鼓勵全球左派的拆除國家行動,然後倒數第二段又厲言反對所謂皮克梯的預言。此外,他似乎也搞不清楚洪鎌德和皮克梯的觀點,例如前述提及的「馬克思將在21世紀復活,從而持續鼓勵全球左派的拆除國家行動」這個論點,以他的文意看來似乎認為是洪鎌德文章中的論點和克梯的預言,然而事實上洪鎌德的文章中從未如此主張,在著作中只呼籲稅制改良的皮克梯更未作出這樣的預言。至於Orange Nick先生對於馬克思觀點的批評,更只是說明其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嚴重誤解

對於馬克思的誤讀與曲解


Orange Nick先生先煞有其事的說,馬克思有所謂「將『剷除國家藩籬放大到資本全球主義」的立場,然後再指出這樣的立場會使人們喪失對資本主義的抵抗力,造成全球性勞工浩劫,因而呼籲必須予以揚棄。可是,只要讀過馬克思的基本理論者,都應該知道馬克思並不是為了追求「剷除國家藩籬」而倡導資本流動的全球化,事實上,他固然是一名國際主義者,但是他根本沒有憑空的去「倡導」和「主張資本全球化,他只不過是分析了資本主義的運作和發展的邏輯,並從中預示了資本全球擴張的必然趨勢。最知名的莫過於是《共產黨宣言》的這幾段:

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
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反動派大為惋惜的是,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並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
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裡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¾¾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¾¾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1]

應該很清楚,這些詞句,只是一連串的冷徹分析和預估¾¾當然了,我們可以批評馬克思在討論民族時使用了野蠻人」一詞是帶有歐洲中心主義的色彩的,但這點與本文的討論無關¾¾也就是說,資本流通全球化對於馬克思來說,並不是所謂可以隨自身喜好高舉或放棄的唯心立場,而是一種基於資本主義生產原理所推估出來的客觀世界趨向。而馬克思對於此一必然趨勢會造成資本對於勞工的壓迫加劇,其實也同樣早就預期到了,他曾在《共產黨宣言》發表的同一年的一場談論自由貿易這種讓資本自由流通擴張的政策的演說上說過「自由貿易引起過去民族的瓦解,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總而言之,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2]可以說馬克思面對這樣的大勢,雖然不是悲觀焦慮、恐慌,但也談不上拍手稱慶,而是辯證的看待,他認為這樣促使階級對立日趨尖銳惡化的世界局勢,終將成為社會革命的溫床。而他在闡述上述觀點時,更不忘提醒說:「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3]馬克思想表達的是,他並非支持這種資本自由流通本身,而只是支持這樣的趨向下,物極必反所必然孕育的反資本革命條件。可惜,Orange Nick先生顯然是不懂辯證法的,在他的理解裡,事物似乎是非此即彼、截然二分的,因而也就只能對於資本全球化的趨勢發出焦慮的亂吼,而不能冷靜的分析從中求取根本的變革之道,對於馬克思的基本思想,也產生了嚴重的誤讀和曲解,從而鬧出認為馬克思主張或支持「資本全球主義」的笑話。

庸俗變革理論的復活


也因為Orange Nick先生的思維是僵固片面、非此即彼、截然二分的,因而他對於那些不將台灣社會的諸問題簡單的歸諸於國民黨和中華民國體制不認為只要打倒國民黨和中華民國體制,台灣社會的諸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的人,竟都武斷的劃歸為國民黨的幫兇,無端的指責人家「去政治以及未曾主張過的「以經濟依附解決社會問題」,尤其是面對尋求另一種政治¾¾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根本改造¾¾的左派,Orange Nick先生更直陳他的態度是「敵視」的。這不禁令人聯想到,在167年前,那位因思想同樣片面而對馬克思和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這些共產主義者進行誣衊而被馬恩兩人相繼批判過的卡爾海因岑(Karl  Heinzen)先生[4]。這位庸俗的理論家也因為不滿共產主義者不像自己一樣,簡單的將君主專制視為社會「一切災難和貧困的禍首」,並且更痛恨共產主義者把社會的生產關係當作比君主專制還要根本的問題,因而造謠共產主義者是與君主串通、共謀。正如同卡爾海因岑對於當時已經遠離君主專制統治的其他國家,如英國、法國、美國一樣存在著社會不平等、日趨嚴重的勞資階級對立的問題視而不見,從而簡單的以為推翻君主專制、建立共和就能解決當時的問題Orange Nick先生似乎對於沒有像台灣一樣存在著黨國餘制的歐美國家,現今同樣日趨擴大的貧富差距和金權政治現象也一樣刻意忽視,因而同樣簡單的以為,只要打倒黨國餘制、建立新國家就能解決一切。
另一方面,就像是卡爾海因岑無視於當時的德意志地區,雖然仍存在著君主專制和封建的貴族地主階級,但是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壓力下的一系列改革,已使貴族地主階級開始轉型自身的莊園經濟、發展資本主義,從而導致貴族地主與新興資產階級逐漸形成利益共同體,因而不能只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勢力,還要進行顛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的社會革命才是根本 Orange Nick先生也同樣不顧台灣社會即便存在著國際強權的支配,有著中華民國這個由強權外鑠形成的政權架構,但早已是資本主義高度發達、資產階級民主政制齊備的社會,其本土資產階級不但是在現狀佔統治地位的既得利益者,更是受國際資本和黨國體制扶植起來的,因而毫無革命性,甚至是最具買辦性格的社會群體的總總事實,竟在他的大論的文末,期望以資產階級革命範疇的民族民主革命」和抽象而不知所指的「價值革命」來作為解決當前台灣社會的根本問題。也許,愛爾蘭革命烈士詹姆斯.康諾利(James Connolly)那句發人深省並最終預言成真的針對愛爾蘭獨立運動的警告,也適合說給他聽罷:

如果你們明天就將英軍驅逐,並且在都柏林城堡之上升起綠旗,除非你們開始組織社會主義共和國,否則你們的努力都將會化為泡影。英格蘭依然會統治你們。她會通過她的資本家、她的地主、她的金融家,通過她在這個國家栽種的、用我們的母親們的淚水和烈士們的鮮血澆灌的全部工商業機構來實行統治。[5]

總之,在167年前已經被徹底清算過的庸俗理論,在167年後的今天,又重新以另一種的面目但相似的內涵於公共領域登場,實在不禁讓人感到莞爾和遺憾。

為了理論的澄清和運動方向的討論


本來,像這樣文意如此混亂,思維和論理如此片面、胡亂紮草人攻擊的文章,是沒有必要花時間批評和回應的,不過,由於長年受反共教育洗腦影響的台灣社會,仍有不少人對於馬克思存在著誤解,並且那種以為只要打倒黨國、再建立新國家就能解決一切的理論,也還算流行,因而批評帶有上述兩點特質的Orange Nick先生的文章,或許對於澄清可能存在的誤解,以及指出一些時下流行觀點的問題,甚至促進關於台灣社會的變革運動方向之討論應該也不無助益罷。

:
[1]見卡爾馬克思與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資產者和無產者〉,《共產黨宣言》,1848年。
[2]見卡爾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1848年。
[3]出處同[2]
[4]關於馬克思與恩格斯對卡爾.海因岑的批判,可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產主義者和卡爾.海因岑 1847年。以及卡爾馬克思,道德化的批評和批評化的道德¾¾論德意志文化的歷史,駁卡爾·海因岑〉 1847年。
[5]見詹姆斯.康諾利〈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1897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堅決保衛富人利益的「共產黨」?——評論梁振英接受紐時專訪


李達逸

        香港特首梁振英十月二十一日接受美國紐約時報專訪,談話中指出若實行普選「如果完全是數字遊戲和數字代表的話,那麼顯然你會與那一半每月掙不到14000港幣(約合台幣54600)的香港市民談話」,「那你將會得到那種政治和政策」。

        被香港本土派以及台灣右翼獨派稱為「港共」的梁振英政權,如此汲汲營營為資本家發聲,似乎已經可以洗清「港共」的「汙名」。那麼「港共」的上司,「中共」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誰都知道,從改革開放起,香港資產階級就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戰友,也是中國資本主義化的最大推手之一。過去三十年間,香港資本家藉中國專制制度之力將中國工人的血汗轉成大把的鈔票,他們也早已了解到中共這個虛有其名的「共產黨」及其一黨專政制度是維繫自己利潤的最有力幫手。現在的香港七百萬人口中貧窮人口超過一百三十萬,貧困率近百分之二十,吉尼係數(評估所得不均的統計指標)高達0.537,甚至高於中國的官方數字0.473。而這個貧富嚴重不均、幾無民主權利、由財團和「共產黨」完全控制的經濟體在世界銀行編制的2013經商環境排名中,香港拿到了世界第二名

將財富集中到資產階級手裡,剝奪窮人的參政權(甚至生存權),中國「共產黨」的「貢獻」毫不遜於港英殖民政府。


       我們不同意西方和台灣右傾自由派媒體努力將這場運動描繪成「愛好民主自由的香港人民和萬惡共產黨的對決」,中國「共產黨」早就不是共產黨,經濟制度的差異也早已不是中國和西方衝突的核心,今天中國和西方的鬥爭只是這一群資產階級和那一群資產階級的利益之爭。香港人民的苦難不是來自於「共產主義」,而正是來自於由英國殖民統治所建立,由中國「共產黨」繼承並發揚光大的徹底的資本主義。我們更加不同意教條左翼拒絕面對中國政權的階級性質,呼籲「保衛中國現行體制」,否定群眾的自發性,把中國境內的群眾運動一概歸於外國勢力的「煽動」,始終不願承認爭取更多民主權利、爭取更多改良,推動階級鬥爭才是推進中國革命的方向。



        梁振英說,如果實行普選,政策將會傾向窮人。事實上在台灣、美國以及任何一個實行普選的國家,我們都沒有看到「政策傾向窮人」。相對於中國、香港的現行制度,普選確實是長足進步,但是我們很清楚僅僅是普選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看看台灣的黑金政治,日本的門閥政治以及韓國的財閥政治,普選帶來改變了嗎?世界最強盛的美國人平均餘命79.8歲,和哥斯大黎加相同,略高於古巴的79.4歲,低於黎巴嫩的80.5歲,美國的政策傾向窮人了嗎?歐盟的青年失業率趨近25%,歐盟的政策傾向窮人了嗎?當然沒有,選舉能帶來的只是些微的改良。真正要讓政策向窮人傾斜,唯一的方法是打碎現有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由勞動者控制、由下而上的社會主義民主,而推進社會主義革命的作法絕不是在鍵盤前「破除群眾對資產階級民主普選的幻想」,而是參與群眾的民主鬥爭。

        列寧在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中說過:「我們不能跳出俄國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的範圍,但是我們能夠大大擴展這個範圍,我們能夠而且應當在這個範圍內為無產階級的利益而奮鬥,為無產階級當前的需要、為爭取條件積蓄無產階級的力量以便將來取得完全勝利而奮鬥 。」

這就是我們對香港目前運動所採取的立場。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從頂新假油看主流媒體的狡詐修辭和階級意識的必要

Vincent Hsu

      無需贅述,近日來主流媒體轟炸式播送的新聞莫過於是頂新魏家的假油風波,細節內容並非筆者所要批判的,開宗明義,想透過此文闡述一下 資產階級媒體所要掩蓋的根本問題;以及近日來詭詐的新聞角度、狡詐的修辭,乃至階級意識的必要。

一、黑心油的根本問題
      黑心油的根本問題 ,並不在於頂新的個別行為,在現今高度資本主義化的時代,各產業資本貪婪的追求利潤成長,進而尋求更便宜的生產資料(勞動力,原物料)便是不可避免。 尤其在台灣,當市場有限,競爭激烈,無法提高銷量時,那降低成本以追求利潤成長也就成爲必然的發展方向,只不過因為黑心食品的問題是影響著絕對多數人健康,包括了中上階級,它才得以被檢視、被批判。但是,難道為了追逐利潤而黑心的企業只有頂新嗎? 難道為了更高的利潤剝削勞工不是黑心?為了追逐利潤炒作房地產市場不是黑心?現今金融資本的各種逐利炒作不是黑心?及至資本家用金錢推舉他們的代理人把持國家、壟斷政治並對勞動群眾的打壓、工會權力的扼殺就不是黑心?真相是:以上這些可以用「黑心」這個道德修辭去形容的當代普遍現象,不過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運作本質和邏輯。
      所以,黑心的不只是油,而是整個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

二、主流媒體的「黑心」修辭 
      黑心?相對於良心而存在,既有黑心企業,那照著這邏輯,便有可供頌揚的良心企業。是這樣嗎?勞動者的協作分工雖為資本所組織,但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絕對/相對/超額剩餘價值卻都被資本無償佔有,資本更進一步強化對工人的剝削(壓低工資、無償加班、無退休保障、童工....族繁不及備載)這些事情幾乎發生在所有勞動者身上,尤其在台灣我們更是司空見慣,那為什麼企業獲利不斷成長,但勞動者們的薪資卻是越來越微薄,經濟成長的果實被資產階級獨佔,卻還有一堆尚未覺醒的勞工們信奉著聲稱讓資本家受惠終能讓貧困階級也間接受益的「涓滴理論」呢?這其中可說是資產階級的媒體扮演了重要角色! 如假油事件一例,雖說頂新是黑心企業沒錯,但透過修辭的狡詐運用,可以說掩蓋了階級矛盾的真相,使閱聽眾誤以為這是頂新的個別問題,而遺忘了這是資本制生產的必然,忽視了禍根就在於整個資本市場,黑心的不會只有食品,像構成今日商品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剝削,豈不是也同樣黑心?但無奈於台灣社會長期缺乏階級視野,導致多數人仍欣然樂意的接受這樣的新聞,對於背後的階級矛盾本質視若無睹,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雖然懂得抱怨低工資高工時,物價飛漲薪水不漲,但卻又對於工會,工運,冷感排斥,對於左派思想嗤之以鼻,不想要改變資本制,卻又厭惡它的惡,因此長久下來這種膚淺的新聞操作,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宣洩口。只是,不從根本上對資本生產制問題的全面批判,自發的純粹情緒性抵制又能維持多久呢?至此,一方面使人們發洩了對資本之惡的不滿,另一方面卻又粉飾了整個制度的矛盾,就如同心靈的鴉片一般,讓閱聽眾們遺忘了真相,逃避現實從而繼續受資本剝削。




三、階級意識的必要

      筆者認為,臺灣的勞動者們目前需要,也是必要,在於建立一個明確的階級意識,了解到自身的使命與所處的困境,這對於改變現狀是極其重要的,譬如,味全乃至頂新集團旗下的所有員工,在這次黑心油事件中,擔心受到民眾的抵制怒潮波及而生計受影響,但如果員工在意識上始終與資方聯結在一起,將同一企業的勞資視為一體,那到頭來被波及也只是必然的。如果擁有明確的階級意識,那面對這樣的事件,員工就應該能認清問題的根源在掌握經營權而只顧逐利的資本家,進而就能以同是這些黑心資本家的被迫害者的身份與消費大眾站在一起,然後進一步可以利用這次事件民心對頂新集團的憤怒,集結工會的力量並爭取社會可能的聲援向資本家進行抗爭,逼迫頂新集團放棄相關企業經營權,將各公司、各工廠交由其員工自主來經營(別說工人沒有能力自主營運,1986年曾自組管理委員會接管工廠的新竹玻璃的員工,就讓公司在勞方的經營上轉虧為盈,雄辯的說明了勞工自主營運的能力。)或者要求政府介入,將相關企業收歸國有公營,由全民監管。總之,如果勞動者擁有強固階級意識,那遇到像這次黑心油這樣的風暴,勞方就能趁著社會對資方不滿的機會,借力使力奪回管理自己勞動成果的權利,為其他企業的員工起到示範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就長遠來說,臺灣的勞動者們還必須清楚明白建立與支持象徵工人階級政治力量的社會主義政黨的重要性,爲自身權力而投入鬥爭,為消滅階級而努力,團結一切力量不再彼此分化(不再用國家/國族/族群/地域彼此競爭敵對),進而爭取全台灣及至世界的社會解放,雖說這是老調重彈但卻到底還是改變當今社會種種問題的唯一法門。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支持香港民主抗爭

為了抗議北京人大常委會就香港2017年的特首選舉訂下了,堅持特首候選人必須先通過由商界代表佔半數,且號稱保持工商界利益和菁英政治的「提名委員會」篩選方能競選的框架,無視市民對於落實全面普選的渴求,從9月27日開始,數以萬計的香港市民上街示威,而港府則以催淚彈及橡皮子彈回應市民,並拘禁多人。因而導致更多義憤的香港民眾佔領街道,與特區政府展開全面對抗。這是自1967年反抗英國殖民體制之苛酷的「六七暴動」以來,香港再次掀起的大型群眾抗爭。

從「六七暴動」到今日的「佔中」,這恰恰顯示了,從英國殖民時代到回歸自我宣稱實行社會主義政制的中國,香港由大資本家統治且缺乏基本形式民主的社會狀態,始終未曾改變,而這也正是所謂「五十年不變」的「一國兩制」之實質。

作為社會主義者,我們支持香港民眾對於基本民主形式的爭取,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僅僅追求普選的落實終究是不夠的,徹底清算並改造從英國殖民時代開始,並且由中國所接收繼承的,由資本家佔主導地位的政治經濟構造,建立由全體市民自下而上參與、管理的政經體制,才是實現真正而且徹底的民主的唯一方式。

最後,我們懇請大家對於此事持續保持關心和聲援,

香港市民加油!

民主萬歲!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中國學生健保爭議 ——我們要把所有中國人都當成敵人嗎?

李達逸

中國學生納入健保的草案已經通過初審,雖然最近新聞主要在關注香港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但中國學生納保的修法還是引起了一些注意。最主要的聲音不外乎中國學生未納稅卻享福利,或者中國學生投保將造成財政負擔等等。

然而,這樣的檢視角度卻忽略了其他外國學生在台灣的現況。依照現制,外國學生也可以投保健保,這樣的修法只是讓中國學生享有和其他外國學生同等的待遇。

318運動期間,民眾打電話詢問出入境管理局有關白狼身分的時候,得到的回應是"大陸人不是外國人"。當然,我們知道這是因為畸形的"中華民國法統"。也因為同樣的邏輯,中國學生不能得到外國學生的同等待遇,而且相對於其他國際學生在入學政策上有包括戶籍限制等等各種歧視性的政策。如果我們要追求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正常化,我們還要延續這個"中華民國法統"所殘留下來的畸形政策嗎?

另一方面來看,在香港目前的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中國人民勇敢挺身而出聲援香港,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同一個強大的敵人-中國政府。我們都知道香港毫無抵抗中國軍事鎮壓的能力,一旦發生正面衝突,他們手上唯一的籌碼,就是把群眾鬥爭的火花蔓延到中國內地。


那麼台灣的民主運動和左翼運動,需不需要中國人民的支持呢?我們要和中國的勞動者站在一起,對抗中國資產階級極權體制,還是要訴諸民族主義,敵視並且對抗整個中國呢?相信答案是很清楚的。而我們也知道,對中國學生乃至一般中國勞動者的歧視性政策除了增加台灣和中國兩國人民之間的對立以外,一無所獲。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當心「反民主的邏輯」


何希曼

一種「反民主的邏輯」

上個月,由在台就讀的中國籍學生蔡博藝參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一事,引爆了台灣社運圈與親社運學圈內部,關於究竟能否讓在台就學的中國學生競選學生自治要職的爭論,在這場論爭當中,所出現的反對方意見,概括來說就是,基於對中國當局滲透、統戰台灣社會的防範,應堅決反對在台就學的中國學生如同一般來台讀書的外籍學生那樣,擁有競選、擔任學生自治要職的權利,甚至,持這樣立場的人們之中,更有聲音反對這些中國籍學生,爭取享有勞健保、工作權等普通外籍生所擁有的權利[1]。而在近日所發生的,因為淡江大學中選會片面且臨時的宣布停止學生會會長選舉,導致蔡博藝與其競選團隊憤而抗議的風波當中,那群人不但沒有對於淡江大學中選會反民主的片面停選行徑進行譴責,反而又再次高唱防範中國滲透的論調,認為此次風波是所謂「促統傾中勢力」的「見縫插針」,吾人不應聲援、支持蔡博藝的抗爭[2]。這種為了防範中國當局,所以必須限制在台就學的中國學生權利的邏輯,其實說穿了,就是一種將國安考量置於民主之上的邏輯,而這樣的邏輯,與冷戰時代蔣政權以防範中共以及其同路人滲透、顛覆為理由,凍結憲政、剝奪人民大部分民主權利,實施長年軍事戒嚴統治的邏輯實際上沒有什麼不同,而它更恰恰就是所有國家體制施行一切反民主舉措所依恃的基本邏輯,君不見過去美國麥卡錫主義的政治迫害就是以反共國安調查為藉口,而911事件後,美國當局的反人權作為也常以反恐國安的名義行之。至於中國當局所主張的「主權高於人權」論,不也正是這種國安重於民主的同義詞?

蘇聯極權化的歷史教訓

事實上,國安問題的恐懼、防禦外部威脅的焦慮,往往強化了國家機器,並成為濫權、壓制社會自由的藉口。蘇聯這個史上第一個建立的「實存社會主義國家」,它由一個追求底層勞動大眾自下而上民主控管社會的革命性政權蛻變為國家官僚全面由上而下支配統治的極權政體的歷史悲劇,正是最血淋淋的例子。
以列寧為首,後來發動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者們,在起義前,向來秉持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主義願景¾¾讓「國家」這個作為一社會的統治階級控制被統治階級的強制性機關逐步消亡,實現生產者自我管理¾¾為終極的追求,並且也堅持馬、恩的國際主義立場和世界革命的構想,對他們來說,在通往終極目標的過渡時期,固然暫時需要運用國家機器,但國家機器只是作為改造社會、推進革命的工具,因而應盡量簡單化、民主化,並且在他們的理解,俄羅斯革命從來就不是為了俄羅斯國族本身,而是作為勞動階級在全世界範圍的社會革命之開端。
然而,十月起義成功後,蘇維埃政權除了必須面對舊政權支持者的軍事對抗,更須要促成一系列他們在起義前所喊出的初步革命性目標,包括退出由舊俄政府所動員參與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換取和平、將土地與銀行公有化、落實工人對生產與分配的監管等等,為此他們不惜解散抵制這些革命目標通過的立憲會議,以及接受軍事進逼的德國所提出嚴苛的割地賠款要求,因而也引發了擁護舊社會秩序的保守勢力、支持立憲會議的自由派、不滿對德屈辱媾和的民族主義者的紛紛反彈和與之武裝對抗。也就是說,蘇維埃政權一誕生,為了退出帝國間的世界大戰,以及推展社會革命目標,隨即面臨了俄國境內各式各樣反革命勢力的武力挑戰,而一步步陷入了內戰的泥沼之中。更嚴重的是,蘇維埃政權除了面對交戰國德軍的威脅,以及國內反革命叛亂,還面臨了英、法、美、日等十四個國家為了扼殺革命,所進行的軍事包圍和武裝干涉。在面對這種形勢極為嚴峻的戰爭狀態,不是將政權交出去,放棄革命,就是只能盡一切努力捍衛起義的果實,並贏取戰爭,也唯有贏取了戰爭,起義的果實才能確保,革命才能繼續。只是為了捍衛起義的果實,為了打贏這場不對等的戰爭,為了戰勝龐大且鋪天蓋地的敵人,蘇維埃政權就只能集中一切權力,調動一切可得的資源,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和手段,而這必然導致國家機器的強化、社會自由和民主權利的限縮。是故,當蘇維埃政權最終打贏了內戰,擊敗了國內外的反革命力量,這個從血泊中站起來的政權也已產生了嚴重的官僚專權、反民主的傾向,國家機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加強了,而與布爾什維克黨人原初所預設的前景有極大的差距。只是,即便這個政權好不容易站穩腳跟,卻也依舊無法安然依循原本的構想去簡化、削弱國家機器,因為它完全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布爾什維克黨當初所寄望的、同時也是受到俄國革命鼓舞而爆發的以歐洲為主戰場的世界性革命浪潮,最終以被鎮壓告終,蘇維埃政權的周遭,依舊是與其水火不容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內戰時代的那種嚴防帝國主義入侵、保衛革命政權優先的觀念,在戰後並未消除。
列寧逝世以後,出於對世界革命的缺乏信心,掌權的史達林官僚集團進一步修正了原先布爾什維克的世界革命戰略,將重心擺在一國範圍內的建設和鞏固,因而再次強化了國家機器以及保衛蘇聯為重的觀念。重於一切的國安,因而也成了戰戰兢兢把持蘇聯大權的史達林肅清政敵、潛在敵人的主要藉口。在1930代,大部分的蘇聯革命元勳都被貫上通敵、叛國、間諜等國安罪名處刑,許多境內的少數民族也因被懷疑為通敵和反革命而慘遭迫害。至此,這個最初積極昂揚,充滿國際主義精神的革命政權,已然蛻變為暮氣沉沉、封閉本位的極權國家。而史達林所建立起的這種國家全面支配社會的制度和意識型態,也為此後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和政權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雖然,蘇聯的墮落性蛻變,是由其誕生的時空環境下的主客觀條件限制所造成的,但是基於理想主義所進行的革命,因保衛政權存亡而埋下向極權演化的種子的這個歷史經驗,卻仍然是值得我們去警惕。蘇聯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對於任何民主權利的限縮,都可能是通往極權主義的開始,因而無論如何都應視為擺在其他手段之後的最後選擇,非到最後關頭,非到有真正的立即性重大危機,必須去處理,而其他手段都無法應付時,實不應輕率行之。另一方面,蘇聯的歷史教訓更警告著我們,面臨強大的外部威脅,單靠強化國安來自我保護,最終也只會造就出扼殺內部民主的怪獸。

防衛性民主?

不過,在「蔡博藝風波」中,大肆鼓吹「國安恐慌」的這些人,也對其反民主的邏輯提出辯解,他們認為他們的論說其實就是德國憲法裡「防衛性民主」(wehrhafte Demok-ratie)的主張[3]。由於德國納粹黨當年是透過民主選舉掌權的,因此二戰後德意志聯邦的憲法,特別賦予了國家公權力對於經聯邦憲法法院確認違憲、反民主的極端性政黨進行強制性解散的權力。只是,德國的這種「防衛性民主」也不是沒有爭議,事實上,在德國對於「防衛性民主」的批評和檢討一直沒有間斷,甚至有人認為這種防制反民主勢力的制度本身就壓制了一定的自由權,阻礙民主本身的正常發展,有可能導致反民主的威權國家的出現,因而主張廢止。因此,現今德國對於「防衛性民主」,可說是盡量採行「被動防衛」的原則,黨禁等打擊的手段幾乎是備而不用[4]。面對極端勢力,只要沒有立即性的威嚇,德國民主體制終究還是選擇了開放、寬容,以民主的方式回應其所帶來的挑戰。相較而言,台灣這些「國安恐慌」論者的言說,是將國安問題無限上綱,並且主動將在台的中國學生一律貼上「潛在威脅」的標籤,反對他們的身份和權益正常化,這樣的積極限縮民主的主張又如何能與「被動防衛」極端勢力的「防衛性民主」等同呢?

警戒反民主的幽靈

無論如何,這場「蔡博藝風波」,可以說是將存在於許多台灣人身上,由恐慌所滋養的反民主傾向現了形,這也不免使人警惕,以恐懼為招喚的反民主幽靈,其實一直在號稱民主化但缺乏安全感的台灣社會上空徘徊不去,等待著任何可以復歸的時機,而這個比起已然備受注目、關心的外部威脅¾¾「中國因素」,恐怕是更需要我們加以留心和防堵的。

:
[1] 譬如蔡博藝談在台中國學生處境問題的這篇文章下頭留言,就有許多這樣的聲音
[3]出處同[2]
[4]關於德國「防衛性民主」的探討,可見http://www2.pccu.edu.tw/cryaps/cn/events/08conf/agenda/02.pdf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對民主的不信任是反民主主義者的溫床

懶河

八月初吵的沸沸揚揚的,被戲稱「社運照妖鏡」的,就讀於淡江大學的中國籍學生蔡博藝參選學生會會長一事,在經過許多學運大大、獨派教授的筆戰後,似乎沉寂了一陣子,但可以預見的在九月中的投票時期,勢必再引起討論。支持或反對中國學生參選台灣學生會會長的兩方都給了不少的討論,持正面看法的論點有「大學自治與校園民主應高於意識形態之爭」,「對大學精神的信仰」,基於學權」或是人權等抽象權利的討論;而持反面看法則以妖西的「有人覺得台灣夠民主到校園自治足以抵抗中共的威脅,這說法是太過天真了」為代表。

只有反民主主義者沒有資格參選

前面提到的許多支持蔡博藝參選學生會長的資格的論點,說實在的,滿容易讓人感到模糊困惑的,就拿「大學自治與校園民主應高於意識形態之爭」或是所謂「對大學精神的信仰」、「學權」來說,那麼今天如果是一個主張廢除大學自治的台灣學生或是白人學生要來參選,那麼你是不是還要保障他的參選權益呢?當然不,一個民主體制當然不能允許其內部反民主的成員掌權,而是要盡一切努力教育其成員民主之必要,否則就是給納粹主義者、種族主義者等各色反民主主義者製造機會。蔡博藝是不是一個反民主主義者,這是每一個淡江大學學生在投票以前要問自己的問題,而不是他的中國籍身分。

對民主的不信任是反民主主義者的溫床

當然,台灣目前施行的代議制民主(資產階級式民主,假民主),絕對還不夠民主,只要人民依然覺得四年一次的投票是足夠民主的,那麼透過與台灣政客與資本家利益勾結的中國資本家與政客們,的確就能夠繼續洗腦真正付出血汗在生活的台灣勞動人民。敵人就在內部,那些反民主主義者就在台灣人民內部,財團、地主、資本家、政客們

可惜這不是三月佔領立法院運動後竄起的社運人士妖西所看到的台灣民主所要努力的方向,反而是出於自身對於民主的不信任,反對蔡博藝參選學生會會長。這是一帖反民主的毒藥。歷史上的德國納粹主義者就是基於德國中產階級對於民主的不信任而順勢竄起掌權的,不只是猶太人遭到迫害,許多德國的基層勞動者的權益與其工會組織也被剝奪與禁止。面對中國與台灣政客資本家兩方的聯手剝削壓迫,台灣基層勞動人民不應認同妖西十足魅惑實則反民主的言論,而是要撥開國籍雲霧,以追求勞動人民能真正掌握決定自身生活事務的「真民主」而努力。

一塊對獨派裡的進步與反動的試金石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姚人多感嘆,「獨派間的信任感,如雞蛋般脆」,但獨派間的信任感從來就不是也不應該是普羅大眾所關心的事情,從蔡博藝事件中,大眾看到的是獨派間對於蔡博藝事件所持的立場分歧,民主主義者與反民主主義者的區別,這進步與反動的分界線難得赤裸裸的攤開在大眾眼前。這是好事,不應該感嘆,因為普羅大眾藉由這些試金石也才會更加曉得,一個來自敵國的中國人,可能同時也是個追求台灣民主發展的民主主義者,而一個高呼台灣獨立的台灣人,可能同時也是個對台灣民主不信任的反民主主義者,這兩者之中的矛盾與啟示。

國際民主主義高於民族主義

台灣人長期以來受到對岸中國政府的打壓,從過去硬的武力恫嚇,到現在軟的兩岸政商資本合流,使得多數台灣人對於中國政府甚至是中國人打從心底感到厭惡與排斥,台灣內部的民族主義呼聲隨之分貝加大,特別是在年輕一代之中猶多。這是可以也必須被理解的。但民族主義就像是身體的過敏反應,些許是健康的,過多則會反倒害了自己

除了蔡博藝事件之外,其實像是來台就學的中國學生,是否可以加入像是前年底成立的台灣大學工會這類保障學生勞動權益的工會組織,以及是否享有台灣勞健保保障等在台就學權益,或是在台中國配偶的工作權等基本生活權益,都是考驗台灣人能不能區別「與己敵對的中國政府」與「受其統治之下的中國人」兩者的具體議題。

如果一個台灣民族主義者由於受到中國政府的強大威脅,進而敵視所有的中國人,那他就是被自身的民族主義給蒙蔽,他的民主主義最多也只能是「台灣人才能享有的民主」,「非台灣人」的民主權益都要給打折甚至剝奪(至於打幾折或是剝奪就看他的國籍與種族)。我們拒絕這種被民族主義踩在腳下的打折民主主義。

我們要民主主義高於民族主義,我們要每一個具體實踐民主主義的在台中國學生與中國配偶的就學與基本生活權益都受到保障。只要是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只要是民主主義者都應該享有同等的權利,並且都應該反對中國獨裁政權與對人民民主不信任的民族主義者。